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最新资讯

预“健”2024|生物医药发展新周期,Biotech下一步如何行稳致远?

时间:01-29 来源:最新资讯 访问次数:93

预“健”2024|生物医药发展新周期,Biotech下一步如何行稳致远?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韩利明 上海报道 近期,除了中外药企密集BD合作外,跨国药企对本土创新药企的收购也引发广泛关注,如阿斯利康宣布将以12亿美元收购亘喜生物;诺华宣布收购信瑞诺医药。“Biopharma最大的优势在于商业化,它们并不会做非常前瞻性的研发布局,常见的做法是通过不断并购创新型药企来丰富管线。”有券商分析师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海外大药企逐步看好我国Biotech,如此重磅的交易,能够为还没有实现资金收入的创新药企带来丰厚的现金流入。”当下,生物医药行业仍未走出“资本寒冬”,高度依赖市场融资的创新药企处境更加艰难。“牵手”大药企,一方面,为创新药企在IPO、商业化之外提供新的退出路径。另一方面,大药企也能借此寻找新的业务增长点。但这无疑对biotech的原始创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源头创新并非易事,资金、技术、人才、市场……任何一个环节的疏漏都有可能导致新药研发失败。据国家药监局最新披露,2023年我国批准上市创新药40个,远超2022年的21个,更有多款国产新药成功闯关欧美。未来,我国生物医药行业如何延续蓬勃创新局面?如何更安全地从0到1?日前,上海医药总监、研发管理中心副主任、上海生物医药前沿产业创新中心董事、副总经理柯樱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时直言,“生物医药企业一定要立足未满足的临床需求,这样才可能有更好的回报。过往业内认为药物研发很卷,是因为大家都是Fast follower。但如果高校、医院的科学家、教授通过队列研究,发现新靶点,甚至是新疾病,那就创造了一条新赛道。”纵观我国生物医药领域,源头创新资源主要集中在高校/科研机构、医院,药企则是行业发展壮大有力的推动者。在创新驱动下,如何将高校/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与企业的发展、产业的壮大有机衔接起来?“从源头创新走向临床,需要克服巨大的障碍,后续创新药物还要面临商业化问题,如何被医生广泛接受,从而成为让患者获益的疗法。”柯樱分析,“在这些过程中,如果药企能够前置性地和科学家一起,从PCC开始,用转化医学的方式制定研发路线,可以大幅减少研发时间。”“目前药物创新不仅是科学的争夺,更是技术、时间的争夺。大型药企更多的是在药物研发的产业化、体系化方面给予支持。”柯樱认为这也是药物研发从实验室到产品之间“最后一公里”的核心关键,“仿制药的红利已经被吃得差不多了,现在我们在创新资源最丰富的地方抱团取暖,会觉得更安全一点。”据柯樱介绍,上海医药及其子公司上药前沿中心与香港科技园公司共同设立沪港联合创新孵化器(01LABS@Hong Kong),通过“香港孵化、上海转化”的模式,已引进六家Biotech,其中不乏高校教授创业项目,研发赛道聚焦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孤儿药等。对于研发赛道的选择,香港科技园转化研发所高级总监刘思雅博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解释,“药物或治疗方案的根本目的是解决患者的临床需求,目前自身免疫系统方面很多疾病没办法治疗,基因治疗在一次性治疗罕见病方面拥有潜力,肿瘤方面也存在诸多未满足的临床需求。从融资方面看,这些也是最能拿到投资的项目。”“上药前沿可以通过深度对接创新链条的政、产、学、研、资,为研发团队提供资金、实验室、临床试验、中试到产业转化的全链条资源支持,加速实现初创企业的孵化和转化。” 柯樱表示上海医药也将通过孵化器寻找合适的License in项目丰富管线,“可以和孵化项目先握手,然后肩并肩,将来能不能融合就看缘分了。”源头创新需多方支持源头创新,需要对失败风险的包容和真金白银的支持。近年来,不少手握丰厚现金流的上市药企作为LP(有限合伙人,Limited Partner)投资私募股权基金,孵化前沿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对于未上市的创新企业,资金主要来源于投资者的支持。在当下资本“寒冬”的情况下,上市公司是难能可贵的一股市场化资金。投中研究院数据显示,2023H1投资领域包含生物医药的新设立基金合计为60只,目标募集总规模约为617亿元;其中综合类基金24只,总规模约为343亿元,专注于大健康投资的新设基金36只,总规模约为274亿元。新设基金的LP主要为企业投资者,占比约为53%,其中生物医药企业占比约为22%。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总裁、合伙人刘大伟也透露,上海生物医药基金正积极筹备在港设立专注早期投资的美元基金,进一步深化沪港合作,资源互补,推动生物科技创新产业发展成为香港经济增长新的引擎。聚焦香港,在二级市场方面,2018年8月,香港交易所“18A”上市新规的出台,为未有收入、未有利润的生物科技公司进入资本市场打开了闸门,由此掀起了内地生物科技企业赴港IPO热潮,并在2021年达到顶峰。香港成为亚洲最大的生命科学融资中心,也为一级市场的投资者提供更多的退出机会。2023年港股一共有13家生物医药公司上市,合计募集资金总额107亿港元。目前,不少Biotech加速推动创新产品在香港市场落地,而香港也在不断出台创新举措赋能打造生物科技企业产业生态。2023年9月,香港生物医药创新协会发布的《2023施政报告建议书(生物经济)——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生物经济体系》中,建议香港建立相关医药监督管理机构,以助力香港临床试验审批及新药注册。随后10月25日,香港特区政府行政长官《2023施政报告》中明确提出,2024年成立“香港药物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中心”筹备办公室,长远目标是建立“第一层审批”药物注册机构。香港将不再依赖其它药物监管机构,而直接根据临床试验数据在本港审批药物。柯樱指出,“近期香港计划投资100亿港币支持香港生物医药的产业发展,在港注册的大学、研究所的项目有了企业配套,可以拥有1:1的资金支持。”由此看来,香港持续加大对创新药企的支持力度,后续成果如何,还待进一步揭晓。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

标签 : 最新资讯